读书会分享 | 《宪法学导论》,一本像是在演讲的书

惟胜道律师事务所 | 江元 律师     2015 年 11 月 24 日

+ 更多信息  后退

说起要做读书会的时候,我们都很兴奋,能够有机会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喜爱的书以及从中感知到的思想,匆匆举手承揽第二场读书会。事实上,自告奋勇完了以后,却有些担心,因为第一场读书会精彩的激起了大家的思维火花,而我要分享的,却是在一个不接地气的领域内、有着一个无趣书名的类教科书。可是,在百般的纠结之后,我还是决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毕竟,它传递给我的不仅仅是宪法学领域内的知识。


6358425476988577461589230.jpg


说起读这本书的背景,其实很有意思,它真的就只是一本教科书。我从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到真正去读它,中间隔了三年。读书时,我就不是一个爱做学术研究的学生,因此我也从未认真的读过任何一本教科书。


在大一学习宪法课的时候,杨帆老师果断换掉了高教出版的红皮儿《宪法学》,把这本《宪法学导论》作为教材。尽管杨帆老师的上课风格和理论很吸引我,但我也从未读过他推荐的这本教材。即便是考试,也只是复印了马伯里诉麦迪逊那几页要考试的内容,背背书完事儿。直到复习考研,北师大宪法学科目的指定教材就是这本书,我才静下心来,有了好好阅读它的机会。没想到,这一翻开,却带给我种种惊喜。


世间的书本多到无法计数,但重要的是,有哪一本书能够改变读者的思维,并刺激着这样的改变使其一直处于持续之中。而《宪法学导论》对于我来说,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书。6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改变了我对于法律这门学科的态度,而现在再度翻开它,却又能够温故而知新。我要与小伙伴们分享的,并非这个高大上领域内的知识,而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如何去打动你的受众。


定位你想利用载体表达什么?


对于作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载体,把他想要表达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向不确定的受众进行传达。因此要传递什么,我想也许是作者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作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递“宪法是什么”、“宪法的特征”、“宪法的功能”、“宪法的沿革”、“宪法的架构”这样的知识?还是向学生传递的是宪法学本质意义上的价值观以及态度呢?一般来说,教材都会选择传递知识,而《宪法学导论》选择的却是后者。事实上,作者也做到了。


这本书给了当年懵懂的我一种感知法律的态度


读书会201511124.jpg


曾经的我对于所有法律的感知都来源于他人的评价,比如老师、长辈。所以,我似乎对于法律只有条文上的了解,狭隘又偏见。事实上,对法律的感知和理解是需要结合多方面来进行的。


作者在书里的开篇就写道“宪法学不应是站在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简单的褒贬”,也告诉读者“只有承认宪法“有所不能”,才能保证宪法’有所能’ ”,然后用全书来诠释这样的认知思维。


作者深知,法学生在微观的感知中,已经渐渐的树立了法律的理念,也仰仗法律的威严,但要踏入法律行业,重要的是如何去构建一个内心的法律秩序。于是他巧妙的为读者奠定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基础——放下偏见,全面的去考量一部法律及其对应体系的社会目的及功能、制定背景及文化基础。


这本书给了我对思考的包容和勇气


6358425479978628267452245.jpg


如果说人的认知限度来源于经验法则和逻辑法则,那么往往最容易让人接受的,就是经验法则,因为经验更容易有生命的张力,这一点在法律职业里尤甚。美国著名的霍姆斯大法官说过:“法律的经验在于生命,而并非逻辑”。


尽管“法律的生命是经验,但经验包含着错误的风险。”。而同时,任何“经验命题不可能具备必然的正确性,现在看来’正确’的经验命题可以为以后的科学观察所否定”。因此,当谈论到法律适用的理解和观点时,需要我们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性,从事件、法律本身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在别人的思维里去思考。


它让我更理解制度与文化的结合


读书会201511129.jpg


任何一个制度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当我们在比较各个国家之间在法律制度(或者其他的制度)之间的区别时,不能单单只看制度本身,因为制度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来源于区域意识在历史更迭中的价值选择,来源于民族文化在岁月流转中的沉淀。正因如此,一个我们认为好的国外法律制度,必须要进行“本土化”资源整合,才能达到这个部门法的社会目的。而有的法律制度,暂时无法建立的原因,根本上来说,其实也是对应文化的缺失。


如何利用载体更好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我这一次借读书会之机再次阅读这本《宪法学导论》的时候,不由得思考的是,这本书在感官上的劣势和优势。


6358425480103604267737029.jpg


标题是链接自己和受众的敲门砖


也许不是我进行这次分享,我想小伙伴们应该根本不会想要去了解这本书里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它的标题实在是非常的不吸引人,甚至是让人排斥。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如果不是“被迫”要去阅读,我想它对于我来说也仍然只是一本普通教科书而已。


反思律师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容易限制在自己的领域里面,用自己的逻辑结构去向受众进行解说,然而效果其实并不是很好。原因在于,我们首先没有建立起一个受众感兴趣的点。在演讲、讲座或者写作的时候,也许我们会中规中矩的定一个题目,又也许我们会“抱大腿”似的紧跟潮流词汇,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视觉疲劳中提炼出新的标识,从而吸引受众进一步了解。


在与客户交流的时候,也许我们所解说的方案、策略都是为了保护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听觉疲劳中首先标识出方案与客户的目的是一致的,从而吸引客户认真听下去。因此,当我们无论是选择演讲、写⽂,还是需要向他⼈传达⾃己的思维逻辑时,一个好的标题和开场是吸引他⼈兴趣的敲⻔砖。


用热情点燃你的表达载体


这本书之所以是一本成功的书,是作者将自己对于宪法学的热情融入在了书里。因为只有拥抱了自己充满热情的事物,才会花上心思去展现自己的热情:比如去排列知识结构,斟酌搭配主文的案例和图示,编排文字的感染力,把“表述”转化为乐“表达”。正因为作者对宪法学充满热情,认为它有意义,才更有可能说服并感染读者。


反思律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表述自己对于该专业领域内的做法、思维,而没有把“热情”置之其中,没有将“表述”变为“表达”,无法真正的感染受众。因此,当我们要向他人表达的时候,尤其是在于演讲、写作时,一定要在表达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热情,才能真正的感染到受众。


将故事作为你的灵魂数据


6358425480223894233035906.jpg


600多页的书,未曾感兴趣的领域,我却作为读者看起来不觉负累,甚至津津有味,原因在于作者用了大量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他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甚至用讲故事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对于受众来说,从故事和案例中吸收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远远比陈列内容本身高效得多。


因此,如果想要与表达的受众建立起心灵上的链接,我们要善于利用故事、案例的张力,让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能够呼吸,具有生命力。


提炼出重点,让受众可以一目了然


上文说到,这本书有600多页,如果读者真的没有时间去细细阅读其中的案例以及故事,而只是想快速知道内容,这该怎么办呢?作者在每一页都留有批注栏,将该部分的中心知识用精炼、学术的语言注明出来,方便读者快速的查阅知识点,定位想要了解的内容。

反思律师传递信息的方式,由于我们的知识领域专业化程度较高,在传递信息时,很希望能把所有相关的法律关系、法律知识点讲全了,却忽略了重点表述,让受众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无法快速、有效的找到他所希望了解的部分。因此,在我们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提炼出重点,让受众可以一目了然,也更容易帮助受众去找到他所希望深入了解的部分。

6358425480308253572378593.jpg


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不是因为它所涉及到的知识多么具有实用性,而是,它像是正在向我演讲一样,传递了作者想向读者表达的思想。


6358425480509778668561666.jpg


最后,向作者张千帆教授致敬。


52.pic_h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