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三个境界,夜雨潇潇虽不变,各自感悟却不同。我是25年前偶然购得一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鬼雨》,自此爱上余先生的文字,欲罢不能。
余光中先生乃台湾大家,如今应有87岁的高龄了。很多人最先知道余先生,应该是那首传诵甚广的《乡愁》
余光中是诗人,更是一位高明的散文家,亦擅长评论和翻译,其自称为是其写作的“四度空间”。《鬼雨》一书收录了余光中39篇散文,分成“游记”、“感悟”和“幽默”三个部分。
《鬼雨》中的游记有9篇,篇篇都堪称珠玉。我推荐给大家的是“塔阿尔湖”。塔阿尔湖是菲律宾的一处火山湖,被列为国家公园,风景如画。文章一开篇:“一过大雅台,山那边的世界倏地向我扑来。数百里阔的风景,75厘米银幕一般,迎眸舒展着。一瞬间,万顷的蓝——天的柔蓝,湖的深蓝——要求我盈寸的眼睛容纳它们。这种感觉,若非启示,便无以名之了。”
余光中的散文特点是文字的密度、质地,而其海外留学及任教经历也使得其文字中有不少的欧化色彩。对于中学时代的我,这样的文字简直着迷,一度也成为我作文的范本。
“鬼雨”应该是余光中先生的得意之作,文章写的却是他的儿子夭亡的事情,初中时代的我大抵不太能看懂文中的深意,所以并没有太吸引我。
最吸引我的是“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是我见过最美的散文,且不说那字里行间浓浓的离乡愁郁,光是文字的音律和优美已经足以迷死人。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这样的开头一连串的叠词就是一幅烟雨水墨画卷,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还有一段描述汉字的魅力,“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法语)也好所能满足?”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余光中的文字既细腻又极富感性,让人不仅有视觉还有听觉、触觉。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散文的文字必须极重弹性、密度和质料。文章的最后一句“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我在心里默念了好多年。
但 凡大文人都是富有对人生的幽默和宽怀的。余光中先生亦如此。最打动我的一篇是“我的四个假想敌”。余老有四个女儿,余老对其极为宠爱,但宠爱之余不免担 心,总感觉“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
但 即便如此烦恼,余先生也知道人生的规律不可违,这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 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就此领去。”之所以这篇文章打动我,也许因为我也是两个女 儿的父亲,终有一天,也会有两个男孩子出现,一伸手,摘走我辛苦多年培养的养育的果子。哈哈,这种既爱又恨的感受恐怕只有女儿的爸爸才最清楚吧。
我的,散文……
散 文是最难写,余光中说。既不同于诗,又不同于小说。前者的好坏恐怕见仁见智,后者却可以靠情节取胜。唯有散文是作者向读者毫无保留的娓娓道来,做不得一点 假。而余光中先生偏有一腔雄心志向,“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中国文坛总是有如此的风骨,应是我辈之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