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胜读书 |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惟胜道律师事务所 | 袁恋 律师     2016 年 1 月 5 日

+ 更多信息  后退

孙皓晖老师于1993年秋动笔写《大秦帝国》。2008年4月,历时16年创作的《大秦帝国》正式出版,共6部11卷,504万字。《大秦帝国》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黑色,是春秋战国时期老秦国所崇尚的颜色。相比较于魏国鲜艳的红色、齐国的紫色、楚国的土黄色、燕国的蓝色,秦之黑色显得凝重。本书第1部《黑色裂变》中的“黑色”便是由此而来。





内容梗概

时 值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被山东六国孤立而受困于函谷关内、崤山以西。积贫积弱的秦国经历“少梁邑之战”后府库耗尽、兵源匮 乏,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秦献公赢师隰在“少梁邑之战”中身中毒箭而亡。此时,山东六国正在会盟分秦。年仅21岁的秦孝公赢渠梁刚刚即位便要面对秦国独木 撑天、摇摇欲坠的灭国危局。孝公多方斡旋、运筹帷幄稳定秦国朝野,并带领秦国粉粹了六国分秦的企图,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


孝公清醒的认识到,六国灭秦之心不死,秦国唯有变法图强方能立足于战国。秦孝公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孝公随即发出“求贤令”大召天下贤士入秦为宫。


在 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卫鞅只身入秦,寻求一展抱负的舞台。他并不像别的学士一样入秦直接进入招贤馆“应聘”,而首先在三个月时间内深入荒村野镇,游遍秦国穷山 恶水,了解当地民俗民风,努力寻找秦国落后的根源,竭力暝思治秦策略。游历中,他被老秦人朴实,坚毅的秦风深深吸引。短短的三个月里,他便明确了此后二十 年,自己与秦国要走的路。


渭水船头,卫鞅“三试孝公”之后一展法家风采,其法家思想折服孝公。《治秦九论》更让孝公看到了秦国的希望。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一拍即合,畅谈三天三夜。孝公决定实行变法,以法制国。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


在华夏大地西陲,一场亘古未有的变法正悄然展开。血性的老秦国励精图治,挽狂澜于即倒,扭“天下悲秦”为“天下惧秦”,在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阵黑色旋风。




读后感——经典分享



《黑 色裂变》讲述了秦国在历经灭国之危、变法图强到收复故土,并东出函谷的强国之路。书中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孝公的深谋远虑、海纳百川 的胸襟,不得不敬仰卫鞅“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品格,更为其为护法而献身的精神所折服……然而,书中所蕴含的团队大局观念也是《黑色裂变》让我“百 看不厌”(包括电视剧)的原因。



大局观



大局观一:


“少梁邑之战”尽管秦国俘获了魏军主帅公叔痤,秦献公却中毒箭不治身亡,给孝公留下一个危如累卵的秦国。孝公刚刚即位,愤怒的秦国朝野便要求斩杀公叔痤为献公报仇。身负国仇家恨的孝公从秦国大局出发,力排众议,不仅释放公叔痤,还举国募捐以利示好魏国,换取秦国喘息之机。


大局观二:


献 公中箭身亡后,秦国朝堂对于传位于长公子赢虔还是仲公子赢渠梁产生很大分歧。甚至在献公决定传位于仲公子赢渠梁后,老世族还密谋策动政变推选长公子为秦 公,加之六国在山东会盟分秦,一时秦国暴露在内忧外患的绝境。然而,长公子赢虔从秦国存亡大局出发,主动拥护弟弟,并誓死为秦国血染疆场,甚至还捐出自己 的蚩尤剑。(古时的将军视战剑如生命,可以想象长公子赢虔为秦国大局下了怎样的决心。)


大局观三:


秦 国变法较之齐国开源节流谋求经济强大之变法和韩国整肃吏治之术治不同,其实行打破秦国长久以来的经济基础,重新实行社会资源分配,改变社会制度等根本性的 变法。“废井田”、“奖军耕”首先损害老世族根本权利。老世族领袖甘龙此时却能以秦国大局为重,采取了“飓风过岗,万木蛰伏”的隐忍态度。或许这是甘龙的 权谋之术,也有孝公、公子虔、国后等多方斡旋的结果,但作为老世族领袖能够坐视卫鞅变法23年而不从中作梗确实展示了老甘龙的大局观念。


大局观四:


孝 公亡后,惠文王即位。卫鞅原本可以依仗其在秦国朝野的声望以及孝公遗留的一支秘密军队予以自保,甚至自立,然而其为了保护秦国23年的变法成果,帮助新君 维系法制,削弱老世族势力实现中央集权甘受车裂之刑。实际上,也是孝公、卫鞅等一代君臣呕心沥血的经营和为秦国大局的献身奠定了秦国后来东出函谷,统一六 国的基础。


反 观魏国,其君臣大局观念却不及秦国君臣,君臣间相互猜忌,将相公开相争,兄弟相残等等层出不穷。一个不考虑大局的团体,内部的利益之争就会暴露无遗,并最 终导致团体势力的衰弱,甚至分崩离析。一个为大局愿意放弃内部利益之争(或许只是暂时或不情愿的),一切行动服务于大局的团体自然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 竞争力。



乱世情缘



乱世情缘之兄弟情




自古以来,王位传承之时往往是王位继承人之间兄弟相残之时。然而,长公子赢虔和仲公子赢渠梁两兄弟却始终可以推心置腹的谈心,并共谋秦国的未来。这在战国这样的乱世之际实属罕见。事实上,赢氏兄弟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乱世情缘之君臣情谊




孝公与卫鞅,似君臣实是知己。二人的君臣生涯中没有上演“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定律”。二人亲密的犹如一个人,其“君如青山,我为松柏。”、“信君如信我,终其一身,永不相负”的君臣情谊更让历代君臣所仰慕。


乱世情缘之爱情




卫鞅护法而甘受车裂之刑,其红颜知己白雪为其刑场殉情。如果说历代的改革家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那卫鞅有此红颜知己应该足以宽慰平生。



经典对白



经典语录一:励志篇


秦孝公: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向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嬴驷:纵然天命所归,仍需人事努力。

秦公:商君,秦国可否一统天下?

商君:可与不可,不重要,想与不想,才是关键!

商鞅:茫茫中国,代代有人才,强国何须借代而生!

商鞅:酒醇和无劲力,人醇和无血气。大争之世,惟有血气,才有争心!

老甘龙:飓风过岗,伏草唯存!天明之前,其黑尤烈!


经典语录二:法制精神篇


商鞅:大仁为不仁。

卫鞅与秦君争论私斗刑杀事宜

秦君:不能变了?

卫鞅:法立如山!

秦君:不能缓?

卫鞅:法贵时效!

秦君:不能减?

卫鞅:减刑溃法!

秦君:不能特赦?

卫鞅:法外无恩!


卫鞅谈“法治”


立法立制就是要以洞察防范人之恶性为出发点。秦国私斗每年动辄死亡数千人。秦简公六年,举国四十余县私斗死人两万余。治国之难,不在治善,而在治奸。唯有惩恶才能扬善,所以想要根除私斗,惩治凶犯决不能手软。


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不重心,行法才能公平。行法公平,才是真正的爱民。大仁为不仁。一人卷入私斗杀人,不管他心性如何良善,此人必是罪犯。


国治,断民王;断官强;断君亡。若民众都能判断是非,国家必强;若是非只能由君王一人决断,则其国必衰。


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大道之行,根在民心,世族非议,不足道哉!法贵正义,法贵公平;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唯此,法治可立。


查 奸不拘细行,此乃儒墨道三家与王道治国之说。他们将查奸治罪,寄托于圣王贤臣,以为此等人神目如电,可以洞察奸佞,无须具体查证细行。实际上就是说,没有 真凭实据便可治人于死罪。此乃人治。法治则不然。法治必须依法治政,依法治民,依法治国。何谓依法治政?就是对国家官员的言行功罪,要依照法律判定,而不 是按照国君或权臣的洞察判定。依法判罪,就要讲究真凭实据,而不依赖人君权臣的一己圣明。这便是人治与法治的根本不同。

法治不诛心,诛心非法治。


人心如海,汪洋恣肆,仅善恶二字如何包容?春秋四百年,天下诸侯大体都是人治。贤愚忠奸,多赖国君洞察臣下之心迹品性而评判。对臣下国人随意惩罚杀戮,致使人人自危,一味的讨好国君权臣,而荒疏国事。为官者以揣摩权术为要务,为民者以洁身自好为根本。


经典语录三:大局观


商君:鞅死,而能与秦国有益,死而无憾。


卫鞅自解棋道——“势为上”


“世 间万物,皆环环相围而生。民被官围,官被君围,君被国围,国被天下围,天下被宇宙围,宇宙被造物围,造物最终又被芸芸众生围。此为棋道,亦是天道人道。所 以,棋以围命名,正合天地万物之法则。棋道,虽以围地为归宿,但必以取势为根本。势高则围广,势卑则围小。方才之棋,若秦国处处与魏国纠缠争地,则秦国早 已不能支撑.若以高远之势围地,再趁机削弱魏国,则秦国自胜。”


秦公与商君惺惺相惜大谈天下时势


秦公:商君啊,秦国可否一统天下?

商君:可与不可,不重要,想与不想,才是关键。

秦公:商君啊,你这一句想与不想,便是意味着大艰大险啊!

商 君:君上,天下纷扰割治五百年,一统大业自是千难万险,而且,绝非一代所能完成。 商灭夏,历时两代。周灭商,历时三代,近百年。仅仅秦国由弱变强,就用了二十多年。若要东出,与六国争天下,直至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于秦,鞅不能测算何年 何月才能成此伟业。可是,有一点可以测算,以天下时势,秦统一天下,当比周灭商更难。至少,要经过几代人反复较量。

秦公:商君所言,是吞吐八荒之志啊。

商君:君上正当其志。

秦公:说说,未来如何?

商君:坚守法治,代有明君。(秦孝公起,历经六代明君)

秦公:坚守法治,代有明君?难啊,何其难啊!

商君:天下伟业,无不艰难。

秦公:坚守法治,虽难,毕竟有法。代有明君,可是比登天还难啊!

商君:鞅不敢苟同。

秦公:说说。

商君:随波逐流,听其自然,当然是代有明君比登天还难。可是,若将坚守法治当作长期国策,代有明君,不难。

秦公:果能如此,商君真是开千古先河啊!

商 君:君上试想,事事有法可依,人人依法办事,朝野便会自行运转,就算出了一两代平庸君主,只要秦国法度不改,国家照样不会变形糜烂。除非,有大奸大恶之权 臣加之昏聩无度之君王同时现世,蓄意坏法,否则秦国不会崩溃。而这期间,若有一代雄主崛起,加之秦国强大国力支撑,其完成统一大业,便指日可待。此所谓, 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

秦公:商君远谋,定秦国百年大计,扫渠梁毕生疑云,当受我一拜


经典语录四:因地制宜的变法


卫鞅向秦君阐述强秦之策

卫 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 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强大新军?”

卫鞅:“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据山川形胜而沦丧。就在于没有综合混一的强大国力,何谓综合国力,人口众多、农工兴旺、府库充盈、甲兵强盛、民勇公战。有此五者,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国库空空、甲兵老旧、私斗成风!”


秦君:“渠梁愿闻强国之道。”

卫鞅:“强国范式不同,魏齐楚三强范式,君上有何评判?”

秦君:“强国范式不同?尚未想过,请先生指教”

卫鞅:“魏国范式 甲兵财货之强,齐国范式 明君吏治之强,楚国范式 山河广袤之强。而这三强,皆非根本之强,不足效法。”

秦君:“魏齐楚三国之强,还不足效法?!”

卫鞅:“三强之不足效法原因在于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根本原因,便在于三国变法只走半途,法令半新半旧,名为法制,实为人治。如此邦国,起伏震荡不定,无法长期聚集国力而稳定强大。秦国要崛起,就要走根本强大之路!”

秦君:“先生终显大才本色啊!”


结语


孙老师的《大秦帝国》绝对值得拜读。